1 绪论
1绪论 单元测验
1、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下列哪种研究方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
a、谈话法
b、作品分析法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3、根据我国的儿童发展标准,幼儿期的年龄段是:
a、出生到一个月
b、1岁以内
c、1~3岁
d、3~6岁
4、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
a、0-6、7岁儿童
b、3-7岁儿童
c、0-3岁儿童
d、3-4岁儿童
5、有大器晚成者,也有少年早慧者,这体现了个体能力发展的: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什么规律: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7、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8、教育上的“拔苗助长”现象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规律: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9、“长善救失”主要说明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0、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平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1、有的儿童3岁就能很好地辨别左右方位,而有的儿童直到6岁才能正确辨别出左右方位,这说明不同儿童之间:
a、是有智力超常和弱智之分的
b、有的儿童的某些心理能够发展,有的儿童则不能
c、在发展速度上存在个别差异
d、心理水平存在本质的不同
12、教育学上称“跳一跳,桃子到”,这是说:
a、最佳期和敏感期
b、转折期和危险期
c、关键期
d、最近发展区
1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在:
a、0-1岁
b、1-3岁
c、4-5岁
d、3-6岁
14、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15、下列属于幼儿中期心理特点的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爱模仿
c、好学好问
d、个性初具雏形
16、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爱玩、会玩
b、好学、好问
c、个性初具雏形
d、爱模仿
17、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8、观察法特别适用于学前儿童行为反应与表现的研究。
19、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代表的只是这一年龄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
20、我们所说的年龄特征主要指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1、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发随便地出现。
22、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自然条件下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的一种研究方法。
23、是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作品,如手工、绘画作品等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24、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25、关键期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 提出来的。
26、二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过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玛拉多20年,但对他的教育和训练却比狼孩容易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 ”。
27、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
28、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期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单元测验
1、以下哪位美国心理学家用双生子楼梯的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
a、艾宾浩斯
b、皮亚杰
c、格塞尔
d、埃尔金德
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a、遗传和生理成熟
b、环境
c、教育
d、环境和教育
3、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
a、物质前提
b、决定
c、主导
d、一般
4、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什么的作用。
a、遗传素质
b、家庭教育
c、文化环境
d、生理成熟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6、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7、“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8、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心理发展起最大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包括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方法。
9、家长的抚养方式、亲子互动、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10、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社会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
1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并不是分开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12、在整个学前期,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而生理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
13、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包含生物因素和 。
14、遗传和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15、对学前儿童来说,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指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 这三方面的作用。
16、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7、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儿童心理的 。
3 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3 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单元测验
1、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发射的是:
a、抓握反射
b、惊跳反射
c、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d、游泳反射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认为,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
b、人工条件反射是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c、最初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晚于自然条件反射
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3、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a、出生后的第一年
b、出生后的第二年
c、出生后的第三年
d、出生后的第四年
4、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于:
a、2~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5~6个月
5、下列哪一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
b、从边缘部分到中央部分
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
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
6、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7、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a、整体局部规律
b、首尾规律
c、大小规律
d、近远规律
8、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这是动作发展的:
a、近远规律
b、无有规律
c、大小规律
d、首尾规律
9、新生儿的体形为头大、身长、四肢短。
10、在幼儿期可以开始进行舞蹈、体操、武术等项目的训练。
11、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最后学会走。这遵循了动作发展的 规律。
4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4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单元测验
1、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的是: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2、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是:
a、行为
b、思维
c、想象
d、感知觉
3、视觉发展的敏感期为:
a、o~4周
b、4~8周
c、o~3个月
d、o~6个月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主要依靠与具体事物和事件联系进行时间定向
b、4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c、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d、5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能够正确辨别前后的年龄是: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6、3岁儿童已能辨别:
a、上下方位
b、前后方位
c、“自我”为中心
d、上下、前后
7、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8、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
a、15分钟左右
b、3~5分钟左右
c、20分钟左右
d、10分钟左右
9、“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注意的:
a、广度
b、稳定性
c、选择
d、集中
10、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比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要注意班上的孩子,这是指: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11、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
12、幼儿园老师上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13、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4、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a、5±2个信息单位
b、7±2个信息单位
c、6±2个信息单位
d、8±2个信息单位
15、随年龄增长,幼儿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差别:
a、不会变化
b、不会缩小
c、逐渐扩大
d、逐渐缩小
16、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17、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语词记忆占优势
c、意义记忆用的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
18、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逻辑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9、幼儿在听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女孩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20、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21、成人习惯于说:“你如果不多加衣服就会感冒。”孩子则不能接受这种预见的后果,她看到小布裙子好看,她要穿。这说明这个小孩的思维还处在哪个阶段。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前概念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2、下列属于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23、以下哪种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a、语言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24、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在:
a、0—1岁
b、1—2岁
c、1.5—2岁
d、1—3岁
25、3~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26、3岁前的儿童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间接性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7、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28、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a、1~2岁
b、2~3岁
c、4~5岁
d、6~7岁
29、关于幼儿言语的发展,正确的表述是:
a、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b、理解语言和语言表达同时同步产生
c、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后
d、理解语言是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0、儿童言语的准备在:
a、0—1岁
b、0—1.5岁
c、0—2岁
d、0—3岁
31、儿童语言最初是:
a、对话式的
b、独自式的
c、连贯式的
d、创造性的
32、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1岁半—2岁
b、4—5岁
c、5—6岁
d、2—4岁
33、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34、婴儿期,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是“感知——动作”,即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35、新生儿是看不清任何东西的小瞎子、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小聋子。
36、眼科学研究表明,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12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了,治疗效果会差。
37、颜色视觉能力是儿童天生就具备的。
38、儿童的颜色视觉不存在性别差异。
39、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的时间。
40、新生儿的各种无条件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41、美国心理学家范茨设计了“注视箱”, 结果表明复杂程度越高的图形,儿童注视的时间越长。
42、幼儿掌握形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43、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44、处于幼儿初期的儿童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
45、儿童先掌握的是一天之内的早、中、晚顺序,然后掌握一周之内的顺序,最后掌握一年之内季节的顺序。
46、儿童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再后是前天、后天。
47、儿童对时钟的掌握顺序是:先认识整点钟,再认识半点钟,最后才是对分钟的掌握。
4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辨别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49、幼儿中期能辨别前天、后天,知道星期几和四季,并能学会看钟表,但对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50、注意力差的孩子,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还会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甚至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和性格。
51、幼儿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52、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小班幼儿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而且注意的对象比较少。
53、在适宜的条件下,大班幼儿注意集中的时间可以延长到15分钟左右,而且注意时不仅能注意到客观的对象,还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细节,对自己内在的情感等内部状态也能够予以注意。
54、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55、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是被动的,受无关刺激的干扰,容易离开原先对象。
56、瞬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
57、新生儿已经出现了记忆。他们的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在建立条件反射和对刺激的习惯化两方面。
58、婴儿期的认生现象说明婴儿用到的是短时记忆。
59、新生儿的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
60、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而想象是以记忆材料为基础,是追求未来愿望的认知活动。
61、儿童根据老师的要求画一幅主题画,这种根据任务进行的想象是有意想象。
62、儿童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是创造想象的例子。
63、再造想象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而创造想象形成的形象则是新的,是以前没有的。
64、只要头脑中有大量的、稳定性的表象,想象活动就可以产生。
65、最初的想象基本上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很少。
66、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或者根据外界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67、学前儿童容易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儿童认知水平不高,容易把想象表象与记忆表象混淆起来。
68、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就是动作和感知。
69、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在思维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而语言的作用是由小到大。
70、在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对动作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对语言的依赖性逐渐增加。
71、新生儿就有思维。
72、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使用,是运用语言的过程。
73、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言语的交际功能,又有内部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
74、在儿童的发音中,声母发音的正确率较高。
75、学前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然后掌握虚词,而实词的掌握又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顺序发展。
76、3岁前的儿童,他们的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77、3~6岁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78、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用 实验,充分地说明感知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79、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是 。
80、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力”。
81、婴儿主要是通过口腔和 的触觉来探索外部世界。
82、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 实验,结果表明,出生约6个月的婴儿便有了深度知觉。
83、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 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84、是指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85、注意是指外来的刺激物能够引起新生儿定向的生理反应。
86、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某一类刺激物注意多,而在同样条件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87、婴儿期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 注意,这与他们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
88、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分配和 四种基本品质。
89、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这是指的注意的 品质。
90、从记忆的内容看,最早出现的是 记忆,差不多在出生后2周左右就出现。
91、在整个幼儿期, 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92、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_的过程。
93、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或图纸、图表、符号的描述说明,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94、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 在先, 随后, 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95、具体形象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 和 。
96、是人类言语活动的基本形式,也叫做有声言语或者出声言语。
97、口头言语可以分为对话言语和 。
98、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和问题言语两种。
99、言语是指儿童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100、言语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表示困惑、怀疑等。
101、岁是掌握口语的敏感期。
102、言语是指句子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观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思的言语。
103、言语是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
104、岁儿童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5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5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单元测验
1、不但关心自己在行动中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哪个年龄班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低年级
2、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意志力差
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3、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4、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是天生的。
5、刚入园的儿童喜欢和教师说:“再见”,而不喜欢跟老师说:“早上好”,这跟儿童的 有关。
6、情绪的外部表现是 ,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7、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楚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另一种是 情绪。
8、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原因就是由于 引起的一种行为。
6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6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单元测验
1、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能力倾向
b、能力、气质、性格
c、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注意过程
2、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是:
a、o~1岁
b、1~3岁
c、3~6岁
d、6~12岁
3、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a、自私自利
b、心胸狭窄
c、宽容大度
d、相貌出众
4、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5、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
a、困难抚育型
b、兴奋型
c、启动迟缓型
d、容易抚育型
6、某儿童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善交际、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由此可推断他的气质基本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7、对黏液质的孩子,应着重:
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b、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c、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
d、防止任性、粗暴
8、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a、胆汁质的孩子
b、多血质的孩子
c、黏液质的孩子
d、抑郁质的孩子
9、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的是:
a、品质
b、人格
c、性格
d、气质
10、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正确的说法是:
a、儿童的性格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b、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
c、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行成
d、学龄晚期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11、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
a、会叫“妈妈”
b、思维出现
c、学会评价
d、掌握代词“我”
12、2岁之前,个性已经发生了。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中的“本性”,还有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性情都是气质的意思。
14、气质类型有好坏之分。
15、人的气质是先天遗传的素质,所以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能改变它。
16、个性包含有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和 三种结构。
17、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18、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 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19、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叫 。
20、托马斯和切斯根据九个维度,把婴儿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 三种气质类型。
2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通常包括 、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7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7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单元测验
1、下列选项中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是:
a、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
b、倾向拒绝和漠视孩子
c、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
d、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让其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2、幼儿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
a、游戏
b、学习
c、聊天
d、攻击
3、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的同伴交往类型是:
a、被拒绝型
b、被忽视型
c、一般型
d、受欢迎型
4、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社会关系是:
a、同伴关系
b、师生关系
c、交往关系
d、一般关系
5、亲社会行为不包括:
a、分享
b、合作
c、依恋
d、捐赠
6、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性别角色的发展
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d、社交技能的发展
7、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
a、移情
b、态度
c、认识
d、羞耻感
8、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抵制攻击性
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惩罚一定是抵制儿童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
9、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父母的惩罚
b、榜样
c、强化
d、挫折
10、亲子交往对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亲子交往对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12、放纵型的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往往被动、胆小、抑郁、自信心和自尊感较低,不善与人交往。
13、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自制力差,自信心较低。
14、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15、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欢迎儿童人数逐渐增多,而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逐渐减少。
16、在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中,都是女孩明显比男孩多。
17、在被忽视儿童中,男孩多于女孩。
18、婴儿已经出现亲社会行为。
19、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教师,而较少指向同伴。
20、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并没有性别差异。
21、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22、在众多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和助人行为最为常见,其次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则比较少发生。
2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是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24、幼儿更多依靠言语上的攻击,而不是身体上的攻击。
25、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明显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行为却又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2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普遍比男孩更具有攻击性。
27、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的“ ”实验,来证明人类婴儿也具有接触安慰的先天需要。
28、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29、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 。
30、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并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爱,在同伴中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种同伴交往类型是 型。
31、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表现出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攻击性行为较多,因而常常被大部分的儿童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这种同伴交往类型是 型。
32、根据动机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社会性行为分为 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33、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34、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35、根据行为者的动机,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 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36、根据行为的起因,可以把攻击划分为 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37、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可以把攻击行为分为体攻击、言语攻击和 。
38、岁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多。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期末试卷
1、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根据我国的儿童发展标准,幼儿期的年龄段是:
a、出生到一个月
b、1岁以内
c、1~3岁
d、3~6岁
3、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
a、0-6、7岁儿童
b、3-7岁儿童
c、0-3岁儿童
d、3-4岁儿童
4、有大器晚成者,也有少年早慧者,这体现了个体能力发展的: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什么规律: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现象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规律: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7、“长善救失”主要说明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教育学上称“跳一跳,桃子到”,这是说:
a、最佳期和敏感期
b、转折期和危险期
c、关键期
d、最近发展区
9、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10、下列属于幼儿中期心理特点的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爱模仿
c、好学好问
d、个性初具雏形
1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爱玩、会玩
b、好学、好问
c、个性初具雏形
d、爱模仿
1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a、遗传和生理成熟
b、环境
c、教育
d、环境和教育
13、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什么的作用。
a、遗传素质
b、家庭教育
c、文化环境
d、生理成熟
1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5、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6、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a、整体局部规律
b、首尾规律
c、大小规律
d、近远规律
17、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这是动作发展的:
a、无有规律
b、近远规律
c、大小规律
d、首尾规律
18、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的是: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19、3岁儿童已能辨别:
a、上下方位
b、前后方位
c、“自我”为中心
d、上下、前后
20、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21、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
a、15分钟左右
b、3~5分钟左右
c、20分钟左右
d、10分钟左右
22、“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注意的:
a、广度
b、稳定性
c、选择
d、集中
23、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比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要注意班上的孩子,这是指: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24、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
25、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a、5±2个信息单位
b、7±2个信息单位
c、6±2个信息单位
d、8±2个信息单位
26、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27、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逻辑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28、幼儿在听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女孩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29、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30、下列属于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31、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在:
a、0—1岁
b、1—2岁
c、1.5—2岁
d、2—3岁
32、3~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33、3岁前的儿童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间接性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34、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35、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a、1~2岁
b、2~3岁
c、4~5岁
d、6~7岁
36、关于幼儿言语的发展,正确的表述是:
a、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b、理解语言和语言表达同时同步产生
c、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后
d、理解语言是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7、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1岁半—2岁
b、4—5岁
c、5—6岁
d、2—4岁
38、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意志力差
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3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能力倾向
b、能力、气质、性格
c、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注意过程
40、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
a、困难抚育型
b、兴奋型
c、启动迟缓型
d、容易抚育型
41、某儿童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善交际、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由此可推断他的气质基本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42、对黏液质的孩子,应着重:
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b、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c、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
d、防止任性、粗暴
43、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正确的说法是:
a、儿童的性格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b、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
c、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行成
d、学龄晚期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44、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
a、会叫“妈妈”
b、思维出现
c、学会评价
d、掌握代词“我”
45、下列选项中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是:
a、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
b、倾向拒绝和漠视孩子
c、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
d、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让其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46、幼儿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
a、游戏
b、学习
c、聊天
d、攻击
47、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的同伴交往类型是:
a、被拒绝型
b、被忽视型
c、一般型
d、受欢迎型
48、亲社会行为不包括:
a、分享
b、合作
c、依恋
d、捐赠
49、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抵制攻击性
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惩罚一定是抵制儿童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
50、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父母的惩罚
b、榜样
c、强化
d、挫折
5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代表的只是这一年龄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
52、“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53、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社会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
54、在整个学前期,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而生理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
55、在幼儿期可以开始进行舞蹈、体操、武术等项目的训练。
56、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57、处于幼儿初期的儿童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
5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辨别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59、幼儿中期能辨别前天、后天,知道星期几和四季,并能学会看钟表,但对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60、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61、儿童根据老师的要求画一幅主题画,这种根据任务进行的想象是有意想象。
62、儿童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是创造想象的例子。
63、再造想象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而创造想象形成的形象则是新的,是以前没有的。
64、只要头脑中有大量的、稳定性的表象,想象活动就可以产生。
65、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或者根据外界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66、学前儿童容易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儿童认知水平不高,容易把想象表象与记忆表象混淆起来。
67、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在思维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而语言的作用是由小到大。
68、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使用,是运用语言的过程。
69、学前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然后掌握虚词,而实词的掌握又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顺序发展。
70、3~6岁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71、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72、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是天生的。
73、人的气质是先天遗传的素质,所以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能改变它。
74、放纵型的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往往被动、胆小、抑郁、自信心和自尊感较低,不善与人交往。
75、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自制力差,自信心较低。
76、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欢迎儿童人数逐渐增多,而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逐渐减少。
77、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教师,而较少指向同伴。
78、在众多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和助人行为最为常见,其次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则比较少发生。
79、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明显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行为却又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80、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81、幼儿更多依靠言语上的攻击,而不是身体上的攻击。
82、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自然条件下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的一种研究方法。
83、是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作品,如手工、绘画作品等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84、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85、二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过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玛拉多20年,但对他的教育和训练却比狼孩容易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 ”。
86、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期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87、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88、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是 。
89、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 实验,结果表明,出生约6个月的婴儿便有了深度知觉。
90、在整个幼儿期, 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9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92、是人类言语活动的基本形式,也叫做有声言语或者出声言语。
93、言语是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
94、情绪的外部表现是 ,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95、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原因就是由于 引起的一种行为。
96、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 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97、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的“ ”实验,来证明人类婴儿也具有接触安慰的先天需要。
98、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并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爱,在同伴中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种同伴交往类型是 。
99、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表现出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攻击性行为较多,因而常常被大部分的儿童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这种同伴交往类型是 。
100、岁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多。
猜你喜欢: